标题:隋建国:探索虚空的雕塑之旅
内容:
步入北京西海艺术馆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的人体骸骨雕塑,仿佛巨人在此倒伏,但其空洞的眼神和伸探的指骨指向了未知的远方。紧接着,视线被《时间咒语》吸引,那枚在金属轨道中缓缓转动的星球,似乎带着古老的叹息。这两件作品,像是“跬步与徘徊:隋建国1974-2024”的序曲与终章,诉说着隋建国五十年的艺术生涯。
隋建国,这位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,其经历如一代人的缩影,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巨变紧密相连。从文革期间的业余画家,到央美教授,再到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早期探索,隋建国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突破。
隋建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,始于1974年。当时,他正式拜师学画,开始了水墨的学习之旅。然而,由于视觉资料的匮乏,他只能对着黑白印刷的古代绘画进行临摹,对于古代绘画的丰富色彩,他只能想象。这种缺憾,让他对古代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,也激发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。
随着高考的恢复,隋建国开始接触雕塑,并决定报考大学。尽管经历了文化的冲击,他依然坚守对艺术的热爱,最终进入了山东艺术学院,并后来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深造。
隋建国的艺术生涯,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记录,也是中国艺术史的一部分。他的作品中,不仅融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碰撞,也反映了一代艺术家试图接续本国文化传统并连接世界的努力。
2005年的旧金山展览,让隋建国意识到,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,可以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。这也启发了他对雕塑语言的新探索,最终,他通过《盲人肖像》系列,实现了对“空”的捕捉,开启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。
隋建国的作品,无论是“壶与镜”的“空”,还是“云山”的“空”,都展现了他对“写空”的理解。他用手中的泥巴,塑造出无形的空间,让观者感受到了“空”的存在与意义。
隋建国,用他的作品,告诉我们:在艺术的道路上,只有不断探索,才能抓住那些无形的“空”,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安徽骏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隋建国:我想抓住虚空 》